为什么我们至今仍然喜欢83版《射雕英雄传》?     ——献给永远的大师金庸
2018-10-08 13:50:17
  • 0
  • 5
  • 210
  • 0

      今年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发表62周年,也是电视剧83版《射雕英雄传》首播35周年。金庸被誉为新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按他自己的评价,《射雕英雄传》属于他早期的作品,比起后来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作品艺术上并不那么成熟。然而恰恰就是这部金庸自认为不够成熟的作品,成为金庸作品中影响最为广泛而深远的一部。

      《射雕英雄传》至少影响了50后到80后几代华人的成长,郭靖、黄蓉、杨康、洪七公、老顽童、东邪、西毒等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吸粉无数。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同名电视剧就有七个版本,包括1976年香港佳视版(白彪、米雪)、1983年香港TVB版(黄日华、翁美玲)(以下简称83版《射雕英雄传》)、1988年台湾中视版(黄文豪、陈玉莲)、1994年香港TVB版(张智霖、朱茵)、2003年华夏视听环球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版(李亚鹏、周迅)、2008年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版(胡歌、林依晨)、2017年华策影视版(杨旭文、李一桐)。

      83版《射雕英雄传》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超越的经典

      为什么我们至今仍然喜欢83版《射雕英雄传》?

      1985年内地电视台播放83版《射雕英雄传》的时候,我正上大二,那个年代大学里看电视很困难,每个宿舍楼配备一台电视机,放在楼门口传达室里,而每座宿舍楼都有几百上千学生,传达室根本就挤不下,于是老大爷就把窗子打开,电视机冲外放在窗台上,每天晚上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拥挤在传达室的窗外,站在外围的人其实根本看不清那小小的荧屏,但仍然那么如痴如醉地沉迷其中。当时觉得每天两集根本就不解渴,如果再赶上停电、下雨等倒霉的日子,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了。

      大学毕业几年后有了自己的家,再后来家里陆续有了录像机、影碟机、电脑,于是83版《射雕英雄传》就变成了一家人和一个人的专场。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晚了抢不到前面的位置,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停电,再也不用为一天才播两集而着急。自由自在、痛痛快快地看射雕,终于美梦成真,而这时候距离1985年第一次看射雕,已经过去十几年了。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先看了电视剧才去看的小说,先是借来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后来买了整套的金庸全集,射雕迷从此变成了金庸迷。

      《射雕英雄传》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在现实世界之外,一个新的武侠世界。在这里,一群人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在这里,一群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这里一群人视金钱名利如粪土,一心一意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当然,武侠世界早就存在,在此之前也看过很多武侠小说,但总觉得那些距离我们都很遥远,《射雕英雄传》写的虽然也是古代的人和事,但能把你带到那个场景之中,让你觉得那些人和事仿佛就在身边。

      武侠精神一直流淌在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每当真善美的东西被践踏被破坏被毁灭的时候,总要有一种力量来保护她,每当法律和道德全部失灵的时候,武侠就应运而生。香港电影有一种类型就叫暴力美学,暴力怎么能和美学扯到一起呢,就是因为暴力在惩恶扬善的时候就具有了某种审美的属性——这也算是一种现代版的武侠精神吧。

      金庸之所以被誉为新武侠小说的鼻祖,就在于他是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武侠世界但又不脱离历史的真实。东邪的狂傲不群、自我膨胀和藐视一切繁文缛节,实际上是现代人迷失了千百年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个性的张扬;老顽童的冥顽不灵、为老不尊,实际上是现代人对于生命本真的一种回归;黄蓉的精灵古怪、刁蛮任性,郭靖的忠厚老实、执着坚韧,洪七公平时的好吃懒做与危急关头的勇于担当,实际上都折射出现代人对于生存状态的种种探索——金庸将现代意识融入了古老的武侠世界。

      我们为什么至今仍然喜欢《射雕英雄传》?

      首先,当法制还需要不断健全,当权力还需要更有效的监督,当公平正义还可能受到侵害,当人欺人人骗人人害人的事情还时有发生,人们难免还会想起那些武侠,希望有一种力量能够行侠仗义惩恶扬善,这武侠未必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林高手,他可能是勇擒歹徒的警察,可能是秉公执法的法官,可能是伸张正义的律师,可能是报道真相的记者,也可能是指点迷津的高人。

      其次,小说《射雕英雄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场景中一群人真实的家国情怀。无论是贫民子弟的代表郭靖,叫花子的代表洪七公,贫民的代表杨铁心、郭啸天,还是出家人的代表丘处机、马钰,自由职业者的代表江南七怪,这群人平时都生存于社会的底层和边缘,当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时候,他们勇敢地站出来,从角落走到前台,担起那份沉重的责任,从容淡定慷慨前行。小说和电视剧都没有描写一群大义凛然的英雄,而是从人性角度真实地塑造了一群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由于个人生存危机而被自然激发出来的家国情怀。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当时蒙古、宋、金的三国交兵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内战,如今国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家国情怀和英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集体的财富。

      第三,我们看到了一群人对于信念的那份执着和专注,看到了一种相当纯粹的人生境界。无论是郭靖为报家仇而刻苦练功,为雪国耻而赴汤蹈火,还是洪七公的“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还是东邪黄药师“三分正七分邪”的狂傲不羁、我行我素,都是为了某种信念而心无旁骛,即便是道德层面为人不齿的西毒欧阳锋,为了追求武功的极致而不择手段,但他的目的也相当纯粹,也能做到视金钱名利如粪土,老顽童周伯通更是一个纯粹的典型,在经历了情感和命运的沧桑巨变之后,他刻意要忘掉世俗的烦杂琐屑,一心要做一个自由玩耍的儿童,连天下第一的最高荣誉都懒得去争了。同样不争的还有一灯大师,作为出家人除了信仰他什么都放下了。没有完全放下的是东邪黄药师和北丐洪七公,天下第一对于他们不是最高的更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但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对天下第一志在必得的只有欧阳锋一个人,他就是为武功而生为武功而活为武功而死的。

      古往今来,对于天下第一的觊觎和争夺,又何止限于武林?天下第一的背后是一个个名利场、权力场、角斗场、生死场,引得无数飞蛾扑火、前仆后继。欧阳锋看不破,世上又有几人能够看得破?

      我们为什么至今仍然喜欢83版《射雕英雄传》?

      电视剧和小说根本上都是讲故事听故事,但是讲法和听法都有不同。小说是一个人抱本书想啥时候看、在哪儿看、每次看多少都可以自由选择。电视剧就不同了,要照顾到播出平台的要求、插播广告的要求、观众收视习惯的要求等等,弄得电视连续剧的播出其实都不连续,实际上都变成了“电视断续剧”。

      这样一来,每集的相对独立性需要更强,每集相当于一个小单元,要求情节特别紧凑,细节要精心挑选,节奏要张弛有度,线索和结构要简捷明快,人物形象要鲜活生动,所以电视剧和原著肯定会有很大差别。射雕迷们在评价某个版本的射雕的时候,总习惯把是否忠实原著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小说《射雕英雄传》四册共115万字,83版《射雕英雄传》三部才59集,二者的信息量和传播手段都有很大差别,所谓忠实原著只能是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和精华,在此基础上需要大量的创新工作要做。

第一、故事情节和细节方面的创新。

      83版《射雕英雄传》在故事的改编上下了很大功夫,主要情节和关键细节忠于原著,删掉了很多次要情节和人物、细节,如序幕介绍金兵大举侵宋的时代背景,原著是采用说书人张十五的叙述来交代,这个人物只出现了一次,83版《射雕英雄传》为了使剧情更紧凑,去掉了这个人物,直接采用画外音处理。原著第一回曲灵风这个人物也占了一定笔墨,但后来遭大内侍卫围捕战死,也就很早退出了故事。电视剧也对这个人物进行了改编,这个人物由台前转到了幕后,由郭靖黄蓉黄药师等人的回忆想象推理来还原。

      细节方面的处理力度更大,去掉的内容自然更多,同时也增加了许多经典的细节,如第二部“东邪西毒”第1集增加的洪七公与黄蓉互相捉弄斗智斗勇的场景和细节,黄蓉郭靖戏弄富家婆的场景和细节,17集郭靖黄蓉勇闯逍遥馆木人巷,12集黄药师试图用针灸药物内力来使妻子起死回生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改编的原则就是围绕故事情节的主线来设计人物、场景、细节等,删减那些与主线关系疏远的,增加和强化与主线关系紧密的。尽管射雕迷们围绕改编有很多争论和吐槽,总体来看,83版《射雕英雄传》对于故事的改编是成功的,不仅很好地传承了原著的精神和精华,有很多地方甚至超越了原著。

第二、人物设计的成功。

      83版《射雕英雄传》人物设计上基本遵循了原著的框架和思路,也做了许多改编。对于东邪黄药师,电视剧中弱化了其狠毒凶残的一面,这样处理能更好地体现其“三分正七分邪”的“邪”的一面,也就更好地与西毒欧阳锋的“毒”区别开来。对于郭靖,除了保留其忠厚善良朴实坚韧的基本性格,强化了他在与黄蓉、华筝三者复杂的情感纠葛中的心理动因揭示。对于黄蓉,弱化了她残忍狠毒的一面,强化了她聪明伶俐敢作敢为刁蛮任性争风吃醋等性格特征,这样不仅与黄药师的人物设计一脉相承,客观上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活可爱。对于西毒欧阳锋,在原著基础上强化了他与欧阳克的父子亲情,使得这个人物不再仅仅是恶毒的化身,也具有了人的某种美好情感。对于杨康,在原著贪图富贵、奸诈狠毒的基础上,强化了他与穆念慈由逢场作戏到日久生情最后到生死相依的心路历程,强化了他与包惜弱的母子真情,强化了与养父完颜洪烈之间的养育恩情,他的内心纠葛由贪图荣华富贵与家国道义之间的矛盾,变为荣华富贵、养育恩情、母子亲情等多重要素之间更为复杂的矛盾纠葛,也变成了杨康人性深处善恶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个人物吸引了那么多康粉,就说明人物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对于包惜弱,强化了她在杨铁心与完颜洪烈之间的艰难选择和感情纠葛。对于完颜洪烈,也强化了他与杨康、包惜弱之间的真情。这些人物设计的变化总体上使得人物形象更符合生活真实,内涵更丰富,形象更丰满。

      出于某种考虑,电视剧也增加了新的人物设计比如岳飞的后人岳老伯,把他放到岳王庙的场景当中,放到以《武穆遗书》串联的人物关系当中,编剧的用心是有创意的,但是这个人物设计上有很多问题:既不会武功,又缺少与主要矛盾关联的戏份,在武侠剧里就难以担当重任,于是这位岳飞的后人就只能醉吟几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痛骂几句“我打醒你们这些执迷不悟的人”了。

第三,强大整齐的演员阵容形成表演系统竞争力。

      主角阵容:有形象纯朴的无线“一哥”黄日华(郭靖)、有5000多人中海选到的新人翁美玲(黄蓉)、有女“成龙”之称的杨盼盼(穆念慈)、有英俊帅气的无线“五虎”苗侨伟(杨康)。

      配角阵容:全部起用当红或者实力派演员,如谢贤(杨铁心)、李司棋(包惜弱)、刘江(完颜洪烈)、曾江(黄药师)、杨泽霖(欧阳锋)、刘兆铭(一灯)、刘丹(洪七公)秦沛(成吉思汗)、秦煌(周伯通)、江毅(柯镇恶)、石 坚(裘千仞)、戴志伟(拖雷)、张 雷(哲别)、吴孟达(彭长老)、关海山(陆乘风)、程可为(孙不二)、曾庆瑜(瑛姑)、朱铁和(郭啸天)等等,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扎实的表演功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角色的深刻理解,每个人都能出色发挥而又恰到好处,使得83版射雕成为一道群星璀璨的美丽夜景。

      就连龙套演员阵容里竟然也埋伏着众多当时和后来的明星,如刘德华、周星驰、梁家辉、刘嘉玲、刘青云、黄秋生、郭富城、郑少秋、汤镇宗、吴镇宇、欧阳震华等。

      83版《射雕英雄传》拍摄的时候,刘德华已经是无线五虎之一了,周星驰、刘青云当时还是专业龙套,汤镇宗、吴镇宇、欧阳震华那时候刚出道,也以跑龙套为主,梁家辉是1983年9月电影《火烧圆明园》上映后才出的名,那时候在做一些编辑之类的幕后工作,黄秋生那时候在读香港第一届亚洲电视演员训练班,演华筝侍女的刘嘉玲,83版《射雕英雄传》是她第一次“触电”。

      83版《射雕英雄传》演员的挑选工作只能用精益求精来形容。从主角、配角到龙套,强大整齐的演员阵容形成了一个多点支撑的表演体系,每一个演员都是一个单独的亮点,同时又体现出主次分明、群星闪烁的系统竞争力。

第四,最成功的表演就是演好自己。

      郭靖、黄蓉、杨康、洪七公、老顽童、黄药师、欧阳锋,这几个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人物形象,其角色和演员之间都存在性格上的内在共通性,无论是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还是刘丹、秦煌、曾江、杨泽霖,演射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演自己,而演出内心真实的自己,比任何表演套路都更真实更鲜活更打动人心,对于这些演员来说,83版《射雕英雄传》都是他们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从此再难超越。

第五,一部经典代表着一个媒体系统的成功。

      83版《射雕英雄传》不仅仅是故事讲述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整体上(除了场地)包括画面、声音、光电、音乐、布景、美术、服装、化妆、道具,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力争在当时条件下做到最好,包括光电、声音、爆炸等特效,包括造雪机的使用等等。武打设计和服装、化妆、造型更是被人称道的亮点。

音乐方面也堪称经典之作,三首主题歌《铁血丹心》、《一生有意义》、《世上始终你好》,五首插曲,那隽永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再加上罗文、甄妮深情动人的演唱,至今都是广为流传的金曲。

      总之,优秀的策划、导演、编剧、监制,优秀的剧本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制作团队,再加上全台齐心协力精益求精,才有了经典的83版《射雕英雄传》。

一部经典的硬伤是如何愈合的?

      83版《射雕英雄传》还是有一些硬伤的,除了一些故事逻辑上的问题,制作技术上的问题,最大的硬伤就是场景方面的问题。

      所谓场景,就是指特定场地中、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物间发生的故事。拍摄场地的选择对于电视剧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场地直接影响到故事情节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而在这方面83版射雕英雄传遭受的批评和质疑最多。由于拍摄成本的考虑和当时进入内地取景的困难,83版射雕英雄传所有外景都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完成,从广袤的大漠草原到神秘的桃花岛,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小镇到奇绝险峻的华山之巅,莫不是如此。而且很多名义上的外景实际上都是在摄影棚里搭建布景完成的,所以我们本来应该看到的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实际上只有区区几十个人,我们看到的桃花岛场景大部分都没有大自然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场面也更多是规模小的不能再小,而且内景太多,真正的外景太少,有人说83版射雕从场景角度看很像一部室内情景剧,这对于一部史诗背景的武侠剧来说肯定是很严重的短板。

      最严重的场景问题出现在最不应该出现的地方,那就是故事一开始的序幕部分。序幕一般是用来交代故事背景和缘起的,本剧的序幕用画外音介绍金兵大举入侵、宋民生灵涂炭,画面竟然用了一幅壁画摇来摇去,这肯定会大大伤害故事的魅力。

      但是也应该看到,场地只是场景要素中的一个,场景最关键的要素还是故事,正如前面所说,83版射雕的故事讲得非常动人,随着情节的环环相扣,悬念的紧张强烈,细节的生动感人,心理的深刻细腻,性格的鲜活生动,最终我们还是沉醉在美好的故事当中,把场地的先天不足给忘记了。

      顺便说一句,这个暑假又看了一遍83版《射雕英雄传》,而且是和原著对比着看的。又买了一套2013版的金庸全集,多少年前买的估计是盗版的,那时候也买不起正版,所以一直觉得对不住金庸老爷子,这回终于把欠的债还上了。

——惊悉金庸先生西去,谨以此文献给永远的大师和永远的经典!2018年10月30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