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竟然还有这些门道
2018-10-24 00:10:28
  • 0
  • 0
  • 111
  • 0

      20世纪初的时候,河北省石家庄还是一个仅有200户人家,600 多口人的小村庄①,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2009年,石家庄已经成为一个辖6区17县,市区人口240万人、全市常住人口966万人的现代城市,2015年末,石家庄市(不含辛集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007.11万人,正因为这座城市历史短暂、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还没来得及冲刷掉农耕文化的诸多印记,很多民俗文化活的标本在很大程度上完整保留下来,庙会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一、石家庄庙会文化的历史流变

      石家庄的庙会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据专家考证,早在汉代,封龙山就有祭山活动,这是封龙山庙会的历史渊源。封龙山是石家庄地区最早的宗教名山,早在东晋十六国时,这里便有佛教寺院兴起,历代道家也在这里兴盛发展,留下了宫观庙宇及遗址十几处。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石家庄地区的寺庙祠坛日渐兴盛,诸如关帝庙、药王庙、观音庙、真武庙、吕祖庙、城隍庙、土地庙、山神庙等等,其中以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 - 220 )的赵县柏林禅寺,建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的正定隆兴寺(初名龙藏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 的正定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隋代的湾里庙(原名苍岩山圣母庙)等最为有名。随着寺庙祠坛遍布各地,随着祭神敬祖活动的开展,庙会也越来越盛行。建国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地庙会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庙会逐渐演变为集商品交易、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和民俗旅游于一体的民间盛会。

      石家庄的庙会,可以说是不仅源远而且流长。全市城乡传统庙会大约有1000多处。据民俗专家袁学骏统计,全市17个县的199个主要集镇,就有庙会700多处。其中井陉有庙会118处,平山县92个村镇有庙会,栾城县有庙会104处。当地群众把过庙会称为“过庙”,就像过春节一样非常重视。庙会所在的城镇,家家户户蒸馒头、包饺子、打酒备菜,呼亲唤友。而附近的群众参加庙会号称“赶庙”,携妻带子,三五成群,有烧香许愿的,有串亲购物的,也有纯凑热闹的,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俨然就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和盛大的集市。从石家庄和所辖十七县(市)的庙会文化现状来看,可以说是县县有庙会,村村都赶会,赶会上庙是广大农民精神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②

      现在的石家庄市区由于城市迅速的扩容,大量的自然村被包容进来,“都市里的村庄”成为一大人文景观,解放前,现石家庄市区范围内的城中村都是农耕时代的自然村,可以说是村村都有庙,庙庙都有会。如:石家庄湾里庙庙会,北焦张氏寒食古会,三简良皇京会,振头关帝庙庙会,石家庄老母庙庙会,石家庄阎王庙庙会,还有东里村三官庙庙会,北宋村北岳庙庙会,石家庄龙王庙求雨会和谢雨会,西三庄庙会,留营泰山圣母祠庙会等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城中村的改造,很多城中村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居民小区,依村而居的村民变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城市发达的贸易市场直接抵消着传统庙会的集贸功能,城市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更冲击着传统庙会的文化娱乐功能,居住方式的改变更从深层次改变着人们对庙会文化的心理需求。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民俗的变迁,很多市区的庙会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当年车水马龙的湾里庙庙会,现在是既无庙更无会,完全变成了一个现代商贸中心。这并不是说石家庄的庙会文化从此走向衰微,只不过是在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下变换了形式,据笔者调查:就数量来说,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石家庄市区的庙会确实在减少,但众多善男信女和广大游客在向少数大规模的庙会集中,如正定庙会、新乐伏羲台庙会、井陉雪花山庙会、赵县范庄龙牌会等等,从而使得这些本来就具备相当规模和影响的传统庙会,变得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伏羲台位于石家庄所辖新乐市区以北1.5公里处的何家庄,人文始祖伏羲青壮年时期就在这一带活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颂扬伏羲丰功伟绩的美丽传说。相传伏羲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十八,每年的这一天,村里都会举办大型的庙会活动祭祀他,这个传统已经保持了上千年,在当地老人们的印象当中,一年一次的何家庄庙会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民间庙会和乡村大集。农历三月十八这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到何家庄,唱大戏的、做小买卖的、耍手艺的、来祭祖的,当然最多的还是冲着伏羲台的名气来看热闹的。因为伏羲台的存在,使得“何家庄庙”成为方圆几十里的香火盛地和远近闻名的民俗大集;也是因为伏羲台的存在,带动了弘扬伏羲文化、发展伏羲文化旅游、开发伏羲文化产业的热潮,新乐市已经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中国伏羲文化节。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还会建起一座以伏羲台为中心的伏羲文化城,全面反映伏羲文化内涵,再现伏羲社会1260年间各部落创造发明的典型事例,从而成为世界华裔同胞祭祀中华始祖的圣地。 ③

      石家庄庙会祭祀神仙的种类繁多。一是祖先,如挂云山天地人三皇、女娲,新乐伏羲台的伏羲、女娲。二是龙王,不少地方还有龙王庙。三是道家的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等。四是佛,如来(释迦牟尼)、弥勒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等。五是属于道家的地方神仙,如耿村的蛇仙、狐仙、兰草神等。六是历代功臣、英雄人物被当做神仙供奉。如被人们奉为关帝的关云长,如常山赵子龙,晋州唐代名相魏征、宋代杨家将等。

      庙会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归纳起来,人们敬神祭祖,除去虔诚的宗教信仰,更多的是带有功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神灵和祖先的庇佑,保佑他们获得现实的幸福。不外乎求风调雨顺、求健康长寿、求姻缘美满、求人丁兴旺、求财运亨通 、求功成名就、求平安幸福。

二、石家庄庙会文化与神灵崇拜

      就石家庄庙会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演革来看,反映了一种深层的民族民间文化心态,既和民族心态一脉相通,又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越来越多的石家庄人喜欢逛传统庙会,特别是有很多城里的时尚青年也来凑热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从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来看,这源自人类、民族和村落一种神灵崇拜的文化记忆。在人类童年时代,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生产力都处于幼稚的阶段,对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现象难以理解,对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无力对抗,于是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超凡的力量在主宰着世界和人类的命运,这种力量的化身就是神灵,人的福祸吉凶、生老病死都是由神灵来决定的,人类由畏惧而产生敬仰,并渐渐形成了以神灵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为了得到神灵的庇护与赐福,便建庙设坛,祭祀膜拜,以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人们对祖先的祭奠和膜拜,除了感恩和寻根的心理,更多的还是类同于一种神灵崇拜,他们认为人死后会有在天之灵,祖先的在天之灵会保佑他们平安幸福。这种原始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经过几千年风雨的洗礼、生活的历练和情感的浸润,渐渐融入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并作为一种基因,世世代代在民族的血脉和文化当中流淌。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河北石家庄一带,一直处于农耕文化和小农经济的背景当中,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很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于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健康长寿、平安幸福,就成为民众基本的生活主题。这一带处于华北大平原的腹地,京畿重地的外围,自古就是群雄逐鹿的战场和政治经济文化撞击融合的舞台,天灾加上人祸,这一地区自古以来承载了太多的民族苦难、社会动荡和人生悲欢,以至于人们对于政治风云、朝代更替和社会动荡有着一种特别的敏感,这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因为任何风云变幻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历史背景,石家庄一代历史上出了很多铁肩担道义的英雄和名人,乐毅、赵佗、赵云、刘琨、魏征、李德裕、刘禹锡------,人们常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石家庄处于古燕国和赵国的连接带(古中山国),这些慷慨悲歌之士成为后人永远的纪念。拥有“鉄肩”的英雄豪杰毕竟只是少数人,更多的普通百姓为了活下去则需要足够的忍耐和顺从,正所谓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他会经常在漫漫长夜中燃起一缕香火,祈求神灵保佑明天日子会好起来。反映在宗教信仰和庙会文化中,敬神和祈福本来就是庙会文化的两大民间心理动因,但是石家庄庙会文化中民众祈福的成分要比敬神的成分更多,就是说很多庙宇祠堂香火很旺盛,但未必都是真正虔诚的信徒和香客,许多人烧香膜拜、敬神祭祖不是出于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而更多的是现实的功利目的。在很多庙会上流行敬全神,也就是说祭祀所有的神灵,儒、释、道、祖,再加上各种地方性的神灵,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很多人是进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对于他膜拜的神灵和宗教精神并不一定了解太多,宗教精神中优秀的元素如行善去恶、扶危济困等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日常生活也未必都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呈现出某种实用主义的倾向。

三、石家庄庙会文化与民间欢庆精神。

      在传统庙会活动中,敬神之后就是娱神,娱神是用轻松的方式进一步表达对神的敬仰之情。石家庄庙会上的娱神节目主要有:战鼓、拉花、打扇鼓、担经舞、吹歌、官伞、扭秧歌、太平车、旱船、跑驴、二狗摔跤等等。其中正定常山战鼓是全国闻名的,鼓、锣、钹三者配合,节奏鲜明、雄浑有力、场面壮观。届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载歌载舞、吹拉弹唱、各显神通,目的就是为了让神高兴,让神与民同乐,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神人共舞的忘我境界。在这种氛围中,所有的世间烦恼人生愁苦都暂时抛却,因为人们相信有神灵保佑的明天肯定会更好。这种氛围也感染着更多的游客,形成了一种民间的欢庆文化。很多学者担忧随着庙会的现代化进程和都市生活的影响,庙会文化的狂欢精神会逐渐流失,笔者认为,狂欢本来就不是中华民族最擅长的情感表达方式,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清规戒律,都在消解着民间原始的狂欢精神,狂欢最终只能变成欢庆,即便是这样,人们在庙会文化中感受的那份祥和、欢庆与快乐就已经足够了。

四、石家庄庙会——民俗大舞台

      石家庄庙会呈现出愈加浓重的民俗色彩,民俗特色成为现代庙会生命力的核心。石家庄几家大的庙会的民俗特色越来越浓厚,包容性越来越强,涵盖面越来越大,如正定庙会不仅已经成为整个石家庄地区的民俗大集,而且渐渐融汇了河北省乃至很多北方的民俗和民间工艺,很多濒临失传的民俗绝艺又被挖掘出来重新焕发了生机。新乐伏羲台庙会发展成了中国伏羲文化节,开始吸引很多世界各地的游客,石家庄庙会文化越来越向着民俗化、集约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石家庄市正定区(原正定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刹”之称的隆兴寺,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21.3米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是全国最高的立式铜佛。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九,正定都要举办大庙会。庙会主会场设在隆兴寺、荣国府、开元寺及正定城内主要干道。人们不仅能在庙会上领略当地传统庙会文化的精彩纷呈,还能品味石家庄地区之外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民俗绝艺和特色小吃。从传统曲艺节目到民间杂技绝活儿,从祈福盛典到杂技杂耍,从戏曲说书到风味小吃,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祈福。庙会期间,有精彩的南北舞狮、皮影戏、民间艺术拉洋片、吴桥杂技训耗子表演,也有打钱眼、套圈儿等群众参与型的娱乐项目;有专业演员表演的经典曲目,也有专门为戏迷票友提供的舞台;在这里可以欣赏精彩的帝王礼佛盛装表演,元妃省亲、宝玉成婚、贾母贺寿等古装表演,正定的主要街道上每天上午还举行热闹的花会巡街表演,游客们还可以参加敲钟祈福活动。庙会期间,井陉拉花、跑旱船、常山战鼓等带有强烈地方民俗色彩的表演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民俗文化最容易牵动关于童年的回忆,这种怀旧情结代表了现代人寻根的心理和对祖先的感念,代表了都市人对大自然与生俱来的一种向往,代表了心灵对自由和美好生活一种永不放弃的追求。

注:原题<石家庄庙会文化的民俗特征与心理探寻>《大舞台》艺术杂志社

①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李惠民教授从香港零至壹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档案精粹河北卷》中,查到了新的线索:据该书介绍,清末获鹿曾搞过一次人口调查,并将调查的情况记载在《编查男女大小户口数目清册稿》中,根据此份清代获鹿档案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获鹿县对所属境内的在城及四关并四乡五路198村的男女老幼进行了一次详细的人口调查统计。根据该项调查统计,当时全县共有27273户,男女老幼140687人。其中,石家庄村共93户,男女老幼共532人。

②参见袁学骏《简论石家庄的庙会文化》http://www.fjdh.com

③参见 刘青 《传统庙会何去何从 传统庙会的文化气息能否延续》新华网 http://news.QQ.com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